环境修复进退两难

   2012-07-03 今日中国10280
核心提示:2012年4月17日,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开幕式上,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。在近年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事件日趋
 2012年4月17日,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开幕式上,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。在近年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事件日趋严重,相关治理与修复逐渐被提升到国家规划层面的背景下,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、北京金隅生态岛科技公司、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形成产业联盟,希望加强这一新兴环保产业发展的规范、引导、交流协调等多方面工作。

日益严重的污染事件

上世纪90年代末,中国的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已出现,这些污染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甚至更早,然而却很少有人愿意花费重金治理。

到了2004年前后,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以让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突然爆发出来。2004年,北京宋家庄地铁站所在地原为一家农药厂旧址,在施工中3名工人急性中毒,“由此,北京市开始对场地(土壤)污染重视起来。”北京市环保局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官员说,“2005年,北京市就开展了潜在污染场地调查工作。”2004-2006年间,重庆等地方政府也针对污染场地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……

 

 
安徽省合肥市义城境内的巢湖,岸边的湖水被蓝藻染绿

 

然而这些举措依然不能扼制积重的污染扩张的速度。2007年夏,中国接连发生了太湖、滇池、巢湖的蓝藻爆发事件,这是一个标志——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已经到了临界点。到了2011年,污染事件的发生速度更快、规模更大、影响范围更广泛。来自环保部的数字显示,从1到8月,全国发生了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,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之广、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危害之大,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。云南曲靖铬污染事故尚未平息,广西柳州的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。

环保部官员指出,目前的污染呈现三大特点,一是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大。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,2007年全国废水中铅、汞、镉、铬、砷等五种重金属产生量为2.54万吨,排放量近900(897.3)万吨。大气中上述5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约9500吨。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含上述5种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690万吨。其二是一些河流和土壤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;其三是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影响较为突出,这些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,滞留时间长,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。并可经水、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。现在有些重金属的污染直接导致儿童血铅超标。

中国已在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,要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、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,加强综合治理,明显改善环境质量”,这也意味着环境修复,即污染场地、土壤和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,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。

修复在艰难中前行

“从2010年开始,中央已经着手支持地方污染治理项目,主要实施三类污染治理项目,第一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,包括废水、废气;更为重点的是历史遗留污染的治理,主要是废渣项目;第二污染土壤治理项目;第三是河道、水体、底泥治理项目。国家发改委目前已经安排中央专项投资15亿元投资支持地方40多个项目,其中有10多个土壤污染修复项目。土壤修复目前仍是难点。”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马铭锋博士说。

“土地污染到什么程度,我没法描述,因为没有技术标准,调查进展缓慢。”“污染土地需不需要修复、要修复到什么程度,我很难回答,因为没有技术标准。”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,一些与会的环境修复公司负责人说道。

修复作为新兴产业,其市场潜力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,据业内人士介绍,近年来,各地新增的土地修复企业多得“数不过来”。但现实中,从污染土地的调查、监管到治理,整个产业链仍处于无序状态。

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说,几年前一些地方就已陆续启动污染土地的调查,但进展缓慢,因为国家相关的技术守则及管理办法还在征求意见中,对污染土地的管理既没有明确主管也没有具体依据。“对土地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方案应早于污染企业搬迁,现在不但先拆迁,甚至闲置多年,等到要开发利用了才想到修复治理,不但成本剧增,而且效果不好。呼吁管理部门早出台管理办法,早调查早治理。”

“这个行业我们很看好,已和国外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,但开拓国内市场仍感到茫然。”中晟环保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称。

尽管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,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;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等,但修复产业在法律法规、技术标准、市场准入方面的确仍不完善。

作为项目审批方之一的国家发改委也深感头疼:“地方申报的修复项目,因为没有相关标准作为评审依据,我们目前只好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评估,但咨询公司对此也感到很棘手。他们又向科技部、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,结果发现地方申报的项目很少能够获得通过。不是治理方案、治理目标与国家现行要求有一定差距,就是前期调查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;土壤污染调查和分析不足,污染物不确定,污染的浓度变化、空间分布、污染区域界线不清晰,后期结论难以有效支撑治理方案等等。项目无法通过审批,我们也很无奈。”

市场潜力巨大

据业内保守人士估计,“十二五”期间,中国仅在土壤修复市场的产值规模就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。而这一判断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:2011年9月,《全国土壤环境保护“十二五”规划》通过专家论证;10月,《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(2011—2020年)》正式出台;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将把环境修复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。

事实上,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修复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也是巨大的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场地修复方面的投资就达到近1000亿美元;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;德国在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净化污染土壤。

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,发展较快。早在几十年前他们已开始土壤修复的研发工作,美国、日本等国家仅土壤修复产业就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%~50%。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面,国外已经开发多种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方面的技术,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,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。

在美国从事了10多年土壤修复工作的伊世特(ESD)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龚宇阳,尽管身在土壤修复行业,但2001年刚回国时龚曾是中国土壤修复的反对者。“如果修复是政府埋单,当时中国并没有国力支撑。”龚宇阳说,启动这一市场需要慎重。

国内直到2007年,北京建工集团成立了国内首家环境修复公司,承接了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——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土壤修复,之后他们又修复了原红狮涂料厂受污染地块、北京焦化厂南区污染地块等。2011年,他们还承接了20余项场地调查及评价项目,土地修复工程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同行之首。“接手工程越多,越发现这一新兴产业亟待规范和引导,我们之所以促成了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的建成,是希望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从政策、法规、市场、技术、责任、资金等多个方面研讨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。”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。

从2008年开始的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,已经举办了第三届,几乎所有的与会嘉宾和客商都对本届论坛的议题和内容赞不绝口,认为无论从深度、广度都远超前两届。

然而,就在很多人都对这一产业巨大前景充满乐观的时候,中科院教授陈同斌却表示出审慎的忧虑:“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土地修复,20年后仍存在50万个需要治理的地块。像中国如此大面积的场地污染在国外是不多见的。中国的土地污染究竟要选择何种方式、何种道路前进,中国政府和企业家还需更为谨慎和有责任感。”

 
 
更多>同类经理人学院
推荐图文
推荐经理人学院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EHSCity  |  产品服务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EHS微信群 EHS论坛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粤ICP备19037413号